您所在的位置:宁德文明网 > 宁德要闻 > 正文
柘荣溪口村:文化为魂 助力乡村振兴
2021-01-18 09:57:10  来源:闽东日报  责任编辑:叶伏国  
溪口永安桥

1月7日,伴着飘飘扬扬的雨夹雪,记者走进了位于柘荣县乍洋乡的溪口村。虽然气温骤降,但是村中建设最美家园的步伐却没有停下,古民居修缮、溪畔环境综合整治等项目顺利推进,只待春暖花开时,一个更美的溪口村如期而至。

“一径竹荫云满地,半帘花影月笼纱。鱼翔浅底明如镜,鸟鸣苍穹绿如兰。”这阙七绝一直被用来诠释溪口的古桥古风古文化。溪口村起源久远、古韵绵长,作为锦绣乍洋的人文古村,素有“十里翠竹、万担茶乡”之称,系“中国传统古村落”、宁德市历史文化名村之一。

绿竹掩映下,灵动的溪水潺潺而过,其上立有永安桥。该桥建于清同治二年(1863年),横跨两岸,桥面用千斤重的条石筑成。经专家鉴定,这座桥是华东地区现存单孔跨度最大的半圆石拱桥。远看永安桥似半轮明月,水中的倒影与水上桥拱“双拱”合璧,构成一幅完美的圆月图,疑是天上明月飞落人间。

跨过永安桥,漫步在古村道上,但见城墙绵延、牌坊耸立,在这其间,古民居鳞次栉比,村民悠然自得,看见游客也习以为常。

“三条路、四枯井”“武秀才、文举人”……古村千年古韵总是留下了一些供后人追思的痕迹,而这也成为溪口村如今推进乡村旅游的“利器”。

溪口村乡村振兴指导员邢雅惠介绍,自被确立为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以来,溪口村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依托自然资源禀赋和文化底蕴深厚的特点,主动将村域开发融入“环石山洋”旅游,深度挖掘永安桥、袁氏宗祠等2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探索开发明朝朱氏探花园遗址,宣传提升“白琳功夫”橘红创始人“一代茶商”袁子卿的制茶技艺,开发建设村口“十里翠竹”优美自然风光。

走进溪口,首先要经过的便是村口的两条溪。溪口古称金口,后因金溪、玉溪如两条玉带环绕交汇与此而得名“溪口”,曾经的两溪虽富有美名,但群众视溪如桶,遍溪垃圾横流,带来水源污染、蚊蝇滋生等环境污染问题。近年来,溪口村雷厉风行,从思想深处引导群众的同时,对两溪进行专项治理,建设防洪堤300余米,清淤河道400米,投放鱼苗十万条。如今走在溪畔,“鱼翔浅底明如镜”便是对这两条溪流的最好诠释。

在整治中保护,在传承中发展。秉持这个理念,溪口村一边制定村庄整体规划,按照规划分期分批进行旧村改造,配套建设乡村休闲公园、百福广场等公共活动场所;一边开展古村保护行动,整理古迹名居,邀请设计院调查设计开发乡村文化旅游资源,擦亮“中国传统古村”新名片。先后对13座古民居进行修缮,7座农家庭院进行提升,深入挖掘溪口永安桥、袁氏宗祠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底蕴与“孝”“德”文化内涵,推进乡愁印记保护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并成功引来首位落户溪口“新村民”,与1户群众签订房屋租赁合同,试点开发乡村“创客”空间。

“我们在抓人居环境整治的同时,不忘抓紧生态产业建设,推进生态旅游和特色农业发展。”邢雅惠说,溪口村邀请了专业团队在本村现有基础上进行重新规划,挖掘本村古文化,以国家级传统村落、特色产业等为依托,发展有溪口村特色的旅游线路,带动本村经济发展。并且深化村企合作模式,紧抓白茶发展机遇,按照“支部+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模式,村党支部与茶企签订协议,明确茶叶最低收购价,鼓励村民扩大茶叶种植面积,现已达1500多亩,年茶制品出产量75吨,大幅提高茶农年收入。

“下一步,我们将完善提升茶园基建设施,传承古老茶艺制法,开发乡村生产工艺体验模式,促进溪口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邢雅惠说。

更多>主题活动
主办单位:中共宁德市委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宁德文明网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东南网
闽ICP备110005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