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宁德文明网 > 宁德要闻 > 正文
林思翔:一座城,一些人
2020-11-10 16:37:44 林思翔​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王予捷  

虽然离开宁德到省城工作20多年了,但我还经常想着宁德,关注来自宁德的信息,不时还会到宁德走走看看。

我是20世纪70年代初,因地区机关驻地由福安迁往宁德而来到宁德城的。那时宁德城呈长方形带状,依偎在镜台山下,形似蕉叶,故有蕉城之称。城虽不大,却有着千年县治史,算是一个老城了。城区纵横交错的宽巷窄弄,迷宫似的挤在屋檐下,走着走着就迷了路。最热闹的街道算是小东门,一边是小溪清水流淌,一边是各种海鲜鱼货摆满路边。嘈杂的叫卖声砍价声,熙来攘往的提篮挑筐人流,处处可感小城的烟火味。

在低矮民房为主基调的坊巷间,散藏着一些民国甚至明清时期的古厝。有的古厝相当气派,高高的门庭,长长的石阶,方方的天井,宽敞的大厅堂,考究的雕饰,布局合理的开间,以及厝内水井,展示了地域特色的建筑文化。古厝还诞生了一批优秀人才。为长征胜利立下汗马功劳、被徐向前元帅称为“无名英雄”的我军技侦战线早期领导人蔡威,就是从前林路的一座大厝里走出来的。蔡威故居如今为蔡威革命事迹展陈馆,成了人们了解这位长征路上“顺风耳”,学习烈士革命精神的场所。

地区机关迁来宁德时,正处“备战夺粮”时期,为不占用良田,我们地区机关办公楼就建在山坡荒地上。那时提倡“干打垒”,因陋就简盖房子。宁德靠海,木材少,石头多,办公楼都是用石头砌造,连电线杆也是石板条锯成的。地委、行署和军分区三座办公大楼共用一张图纸,三座楼一个模式,一样大小。

20世纪70年代末,因地委办公大楼过于拥挤,就把边上一座二层宿舍小楼加了一层成了办公楼,供地委领导和办公室人员办公。20世纪80年代后期,就是从这座石砌的三层小楼里发出了“摆脱贫困”“滴水穿石”“弱鸟先飞”的号召,为闽东的脱贫致富指明方向,为300万人民步入小康社会擘画宏伟蓝图。

宁德城头枕青山,面朝大海,宽阔的三都澳是她的前沿腹地。这片浩瀚的海湾连着台湾海峡,不仅盛产黄花鱼等各种鱼类,而且具有漫长的深水岸线,是个难得的天然良港。郭沫若先生曾泛舟其上,有感而发赋诗赞曰:“三都良港举世无,水深湾阔似天湖。”这个美丽富有的港澳,早为外国侵略者所觊觎,因此这里也留下了明代戚继光在横屿岛(三都澳内)抗倭大捷和19世纪以来这里的人民为反抗外国侵略者前仆后继不懈斗争的光辉史迹。海洋文化为宁德古城增辉添色。一半山地一半海,山海相拥造就的宁德城,山地如画,海涛如歌,是一处典型的“山海交响”之地。

30年的山海交响,奏出了时代的强音。如今的宁德,“滴水穿石”已见成效,城区发展日新月异。

站在镜台山上俯瞰宁德城区,街道纵横有序,高楼拔地而起,绿地成荫,欣欣向荣,一座生机勃发、充满活力的崭新城市。城区的形状已经从瘦长的蕉叶形变成肥硕的苹果形,建成区面积从原来的5.7平方公里,发展到6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也从5万多发展到60万人。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由海湾围垦的东湖塘万余亩海滩地,是我熟悉的地方。20世纪70年代初,地区机关干部为贴补口粮,曾在那里种地劳动。如今这片围垦地成了东侨经济技术开发区,一个个布局精巧的居民小区星罗棋布散落其间,还有宁德师范学院、火车站、交通枢纽中心、博物馆、科技馆等一座座新潮楼宇,成了古城新貌的标志性建筑。温福铁路、沈海高速如两条巨龙凌空而起,跨越海面,奔向远方,成为南北交通的两道大动脉。沧海桑田,山川巨变!我这个“老宁德”转了半天,也辨不清东西南北。

更令人惊叹的是东湖的变化。当年垦区在原来的深水港湾处留下了3000多亩水面,由于造纸厂废液流经,污水横溢,臭不可闻,行人无不掩鼻而过。就是这么个又脏又臭的水面,如今改造成了如翡翠般湛蓝的美丽东湖,堪称宁德版的“龙须沟”。站在湖边,但见碧波荡漾,水光潋滟,鱼翔浅底,鸥掠水面;沿湖两边的南岸、北岸公园,草木扶疏,四季花香,成了两道护湖的绿色长廊;湖畔的远山近山及山地间楼群,尽映水中,疏密有致,异彩纷呈。涟漪荡开,影随波动,亦真亦幻,如同一幅灵动的山水画。走在湖面蜿蜒曲折的木栈道上,诗意山川尽收眼底,令人流连忘返。

如果登上湖口的闸门大桥眺望三都澳,那又别具一番景色。一望无际的海面上波涛翻滚,气势磅礴。网箱渔排如同直线划出的阡陌一般整齐有序,渔船穿梭摇荡,巨轮缓缓前行。一幅充满动感的画面。驻此观海听涛,让人胸襟豁然开阔。

青山绕城,湖在城中,城在海边。这里的人们栖居在诗意般的生态环境中。

山海交响,催生出了一批“金娃娃”。宁德城西陂塘垦区地面上诞生了全球最大的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生产基地“宁德时代”,2019年锂电新能源产业完成值700亿元,今年可望上千亿。当年的城郊海滩上,如今建起了5万多人集聚的“新能源小镇”。还有年产汽车能力达30万辆的上汽宁德基地,以及中铜东南铜业也在此落户。全球最大的不锈钢生产及深加工基地青拓集团就在离宁德城不远的湾坞扎下根来。

从宁德城发出的“摆脱贫困”的号角,久久地回荡在闽东大地,化为闽东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生动力。30年弹指一挥间,闽东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市77.5万人实现脱贫,现行标准贫困发生率降至零,“十三五”以来,全市7.2万现行标准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口实现全面脱贫,453个建档立卡贫困村摘帽“退出”。闽东人民以“滴水穿石”的韧劲,锲而不舍的努力,终于摆脱了几千年来的贫困,步入了全面小康社会。这只当年的“弱鸟”腾空而起,翱翔蓝天!

回望既往,百感交集。永远忘不了宁德城,这座我既熟悉又陌生的城市。(福建日报 林思翔)

更多>主题活动
主办单位:中共宁德市委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宁德文明网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东南网
闽ICP备110005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