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宁德文明网 > 宁德要闻 > 正文
周宁:探索古民居保护 让“乡愁”有“乡”可寻
2020-07-22 09:12:45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叶伏国  

经过对古民居的整体修缮,浦源村的风貌更具吸引力。

架设屋顶梁木、修复雕花窗棂、清理破损墙体……19日,在周宁县浦源村鲤鱼溪里弄一巷9号古厝,工匠们正在有条不紊地忙碌着。“我们修旧如旧,再加入创意元素,打造文艺类精品民宿。”宁德市鲤想青年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顾问李可说。

盛夏时节的周宁美不胜收,古道远望蜿蜒绵长,一座座古民居点缀山间。面对保护、抢救、利用、管理等一系列亟待破解的难题,周宁县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多元化投入、多业态发展、多价值挖掘相结合的发展体系,在保护与发展融合上做文章,让古民居在新时代重焕青春和活力。

传统民居各有千秋

“除造福新村外,周宁各个村落或多或少保留有较为完整的传统民居。”周宁县博物馆馆长郑勇几乎走遍了该县所有的乡村,据他介绍,周宁县现存的古民居大多数建于清中晚期及民国年间,有规模宏大、装饰精致的深宅大院,有集中连片分布于传统街区的民居,也有以家族兄弟为单元自成体系偏居山坳林间的民居群落等。

据了解,周宁传统民居以分布区域的不同,大体可分为三大类型:南部民居,主要位于县域南部的咸村、玛坑等乡镇,其建筑形制规整,内部空间宽敞,装饰精巧,匾额楹联多出自名家之手;北部民居主要在泗桥、纯池等乡镇,其构建首要注重预防体系,其次才是舒适度的需求,因此单体建筑及公共空间面积普遍较小,传统建筑少有多余的装饰;中部以东阳里约60平方公里的高山盘地为核心,分布有36个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传统村落,建筑上表现为安详随意的风格。

此外,楼坪村古民居体量大,集石雕、石刻、泥雕、木雕、名人题匾、书法之大成,是自然组成的“艺术博物馆”;由庙、祠、宅、桥等各类古建筑组成的洋中村古建筑群,形式简朴,功能分明,是徽派建筑的完美展现:禾溪古村有数百年历史,保留着较完好的明清古民居建筑14座,辅以三仙桥、鲤鱼溪、古炮楼、古树、古道,蔚成规模。据统计,周宁县现有14个村庄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古民居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乡土文化的历史记忆,是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遗产。”郑勇说,留住古民居,留住乡愁,是所有人应有的文化自觉和责任担当。

建档保护建章立制

多年前,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许多承载着山城文化记忆与生活方式的古民居日趋黯然。有的乱搭乱建,有的乏人照管,加上文物部门人员经费少、技术有限,很多古民居的修缮和保护难以为继。

近年来,周宁县组成文物普查小组,深入全县140个建制村走家串户,对分散的传统村落元素进行详细的摸底、登记、建档。同时,委托有关专家在全县开展历史建筑普查,对县内历史建筑和特色建筑划定保护红线、落图和建档。

在此基础上,周宁县因地制宜,先后完成传统村落村规民约制定工作及重点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规划编制,明确了县、乡(镇)、村三级组织在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中所应承担的责任义务,实行定期通报制度。

在楼坪村,村两委将美丽乡村建设和古民居保护相结合,在不改变古村落原始格局的基础上,投入30多万元进行改水改厕,投入300万元整治村容村貌,修缮古民居,添置消防器材。政府的大力引导和经济的富足,让楼坪村村民的文物保护意识渐渐增强,不仅达成了不在村里建新房的共识,还自发众筹400多万元建文化长廊,搭设戏台,参与村庄建设。政府部门则另外规划安置地,建设新村,满足村民的住房需要。

“新房地基已经打好了,等材料一到就可以开建。”楼坪村村民张建淮说,在安置地安家,保护古民居和建新房两不误,真是一举两得。

树立样板唤醒乡愁

连日来,在咸村镇洋中村孙家大院,数十名工匠正冒着酷暑为古民居“正衣冠”。

周宁县文旅局局长张家灼介绍说:“为了让古民居更好地生存下去,保护工作亟须树立一些范例样板,从而进一步唤醒村民的‘乡愁记忆’,同时激发更多社会资本的投资热情。”

经过多方考察、走访,周宁县邀请文创团队入驻洋中村,以古民居保护和活化利用双措并举,对古民居进行修复和开发。孙家大院作为首期启动项目,计划投资900多万元,建设咖啡民宿、家史文博、艺术中心等,打造文旅综合体。

“为了贴近古民居的本真,我们做好新的雕花门窗后,需进行做旧处理,让修缮处与古民居整体统一。”作为瑞典籍华人艺术家程美信的团队成员之一,王明飞介绍说,孙家大院的18号、58号两座古民居已修缮完毕,只待游人一睹芳容。

在修复保护过程中,周宁县还注重将古民居文化传承保护与全域旅游有机结合,充分发掘红色文化、历史文化等资源,鼓励和支持大力发展民宿、酒吧、文创等新型业态,让越来越多古民居迎来新生。

炎炎夏日,浦源村迎来了旅游旺季。近年来,经过重新规划设计,浦源村古民居群引入了棕衣制作、黄埔北路戏、评书等项目的非遗传承人,实现多元传统文化与当地鲤鱼溪景区相融相生,同时还引进一批创业能手、手工艺师,设计开发独具周宁特色的文创产品。游客量的增加,带动村民实现多种经营。“旺季一天能卖出1000多块光饼呢!”浦源村村民郑在宽说,“没想到古民居的魅力这么大,有这么多人喜欢!多亏它们,我的生意越来越红火。”(福建日报记者 庄严 通讯员 郑文敏 文/图

更多>主题活动
主办单位:中共宁德市委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宁德文明网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东南网
闽ICP备110005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