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作为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自古以来便有赛龙舟、吃粽子等民俗活动。自2008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作为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端午节,我们可以深切感受端午文化的源远流长,以及节日所特有的民俗文化内涵。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条件改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加上外来文化和商业化的冲击,看到更多的是流水线上的粽子品种越来越多,推销力度越来越大,端午节似乎沦为了一个“舌尖上的节日”、一场商业的盛宴。这不仅疏远了端午节文化与情感的内涵,也容易淡化和冲击社会核心价值观,甚至容易丢掉我们的文化自信。 当然也不可否认,当下端午节不能完全排除旅游文化、娱乐消费等活动。那么,我们该如何更好地传承端午文化,延续这个传统文化的根?可能需要更多的民俗活动、文化资源来承载,比如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草等历史悠久的传统习俗,这是传承端午文化的最根本使命,同时也要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因此,传承端午文化应重在“活起来”。 一方面是端午文化的呈现方式要“活起来”。一个传统节日是否能很好地延续,是否能在人们心里获得认同感,是否能够在社会公众心中产生情感共鸣,除了节日本身要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外,关键还要在呈现方式上“活起来”,既要有与时俱进的现代性,又要让传统节日的形式支撑与人们的生活相契合。比如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及网民人数的快速增长,不妨也让端午文化加入到“互联网 ”的行列中来,可以把有关端午节起源、风俗、诗词欣赏的漫画、图解、趣味游戏等等,让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在电脑、手机上得以了解,体味端午传统文化。 另一方面,要努力挖掘端午文化资源并使其“活起来”。虽然人们对端午节要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等习俗,再熟悉不过。但是,从传承端午文化的角度来看,这些普通的,让人习以为常的习俗,可能还远远不够承担起传承、弘扬端午文化的重担,还需要从更多方面去系统梳理、挖掘端午节的传统文化资源,比如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以及各地各民族的端午习俗,都要努力让其“活起来”,渗透到家庭、学校等教育之中,并努力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传播手段,尽可能地展示出端午节的文化魅力。 诚然,端午节是亲情的汇聚,乡风民俗的展示,所以我们也需要融进孝老敬老、敦亲睦族、谦恭有礼等家庭美德,更要倡导节俭、环保、廉洁等文明新风,从而形成良好的家风民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端午节文化中活色生香,让端午文化在传承与弘扬中真正“活起来”。(吴礼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