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是夏日,但周宁县泗桥乡这个“国家级生态乡镇”却是清凉宜人。赏着美景走村入户,更是一改对偏远乡村的刻板印象,脑海里原有的“污水横流的臭水沟”“蚊虫乱飞的旱厕”画面被“干净整洁的现代厕所”“清澈见底的溪流”所替代。这些一改刻板印象的视觉冲击,来自于该乡掀起的一场“厕所革命”。 建章立制 高效推进 近年来,周宁县以实施“一革命四行动”为抓手,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推动农村“厕所革命”和农村污水治理行动。泗桥乡率先行动、积极作为,将改厕改水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生态振兴的第一场硬仗。 “偏远乡镇财力人力有限,我们主要通过建立健全制度,发动引导群众,打造典型示范,促进融合发展,做好厕所革命和资源化利用工作。”泗桥乡党委书记郑春章说。 推进“厕所革命”,建章立制摆在首位。泗桥乡首先制定《泗桥乡全面推进“河长制”工程暨农村改厕改水综合整治实施方案》。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形成合力”要求,整合各类补助资金,通过“以奖代补”、绩效奖励等方式,为改厕改水工作提供保障。在改水改厕工作启动的第一年,超额完成上级下达改厕改水任务,分别占任务数的173%和120%,并建设泗桥污水处理厂,购置垃圾运输车、垃圾沤肥处理机等设备,全面提升村庄环境整治硬水平。 走进泗桥乡坂坑村,远山如黛,流水潺潺,干净宽敞的道路穿村而过,两侧黄色外立面的楼房整齐排列,亭榭篱笆以及房前屋后的红叶石楠、杜鹃、月季等花卉更是将山村装点得亮丽古朴。该村党支部书记宋玉春介绍,原来的坂坑村,老房子里建的是旱厕,新建的房屋虽然建了标准三格化粪池,但尾水直接排入水沟,臭气在村内弥漫。2017年,该村启动改水改厕工作,在推进旱改水的同时,投入37万元项目资金,规划布局村内的污水管网,建成90吨的村级玻璃钢三格净化池。 解决好污水问题,坂坑村还探索推进生活垃圾干湿分类。“目前,每天收集的湿垃圾可生产有机肥约20公斤,生产出的有机肥作为农业种植底肥。”宋玉春说。 统分结合 因地制宜 泗桥乡改水改厕坚持统一规格,按照周宁县住建局提供的三格式化粪池图纸,严格要求不走样;统一规划放样,对水管排污道主线路由村里统一测定,村民小组定位定点再行施工,力求做到科学合理;统一组织验收,施工结束后,由乡村建站会同村干部对改厕农户进行质量验收,对验收不合格的要求返工改建,直到达标为止,避免出现盲目无序、管理混乱现象。 在“三个统一”的基础上,泗桥乡还做到统分结合辩证法,因地制宜地推进改水改厕。如洋尾弄村的洋尾弄自然村体量比较小,常住人口不足百人,主要采用雨污分流、生态净化方式进行改厕尾水处置。各户的三格化粪池将污水引出,通过污水管集中收集,排入第一级闲置的水田净化后再排入第二级水田净化。 又如溪口村采取“农户标准三格化粪池——玻璃钢三格净化池——下游农田生态净化池”的模式进行生态化处理,全村生活污水接入率达100%;赤岩村积极落实“三化”(净化、绿化、常态化),改厕30户,彻底消灭朝天粪池,结合实施“微花园”项目,使人居环境大幅改观。 人人参与 凝聚合力 “厕所革命”,人人参与。泗桥乡注重发动群众、凝聚合力,通过走访入户、组织召开党员大会、村民组长会议、村民代表大会进行全面动员,还通过制定村规民约,探索网格化管理模式,广泛开展卫生评比等活动,鼓励群众自理、自治、自行监督。 改水改厕改的是“里子”,赢得的是“面子”。洋尾弄村村民张艳高兴地说:“政府办了一件大好事,以前厕所是大大的木桶上面放着木板,站在上面都觉得害怕,总感觉木板会断了。改厕后环境天差地别,蚊子少了,臭气没有了,也卫生了,还多了洗澡和放洗衣机的地方,大家都说好。现在不怕客人到家里上厕所了。”坂坑村被评为省级卫生村,溪口村被列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洋尾弄村被列入全省“千村整治、百村示范”美丽乡村建设村庄。 “厕所革命”不仅让村民赢得面子,更享受到实实在在的生态红利。洋尾弄村村民吕家钊种了10亩蔬菜。“把污水引入农田、荷花池,通过厌氧发酵后作为液态肥,再用来浇灌菜园,不仅解决了污水处置难题,改善整体环境,还减少肥料投入,真是一举多得。”吕家钊说。 泗桥乡在全面改善水环境的基础上,沿溪建设滨水步道,打造湿地公园、亲水平台等公共设施,提升生态、生活、休闲等功能,让村民有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如今,在芹山湖周边以及溪口等村庄,依托良好水环境发展漂流等水上游乐项目,带动当地群众增收,使“水生态”催生“水效益”。 (闽东日报记者 张文奎 通讯员 林志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