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小的王琳芳要背起百来斤体重的父亲,显得有些吃力。 初夏的天,时晴时雨。 5月24日中午,在泉州一家建筑规划设计公司实习的黎明职业大学学生王琳芳,一下班就冒着倾盆大雨,急匆匆往“家”的方向赶。 她在泉州的“家”,位于泉州市区通巷西街的昌盛路口附近,一幢工厂旧宿舍楼三层的房间里,51岁的王松生躺在床上,等着女儿按时回家。这样“两点一线”的日子,从王琳芳今年1月到公司实习以来,已经持续了近半年。 “平时下班回家,顺路打包一些饭菜,今天中午,我给爸爸煮了一碗拌面。”朴实又腼腆的王琳芳说,因为父亲无法下床,她每天上班前,都要在床边的小桌上放好面包、蛋黄派、八宝粥以及瓶装药品等,并在保温杯里加满开水,方便父亲拿取。 “爸爸在,家就在” 福安市溪潭镇吉坑村半岭自然村,一个远离镇区的偏僻小山村,王琳芳的老家就在这里。在她的童年记忆里,母亲外出务工再也没有与父亲生活在一起,一个妹妹很小的时候就送给他人抚养。在她读高三的时候,父母正式办理了离婚手续。 父亲王松生患痛风结石已有20多年了,起初只是走路一瘸一拐并无大碍,四年前病情逐渐恶化,两只脚掌和两只手掌日益肿大,此后就基本瘫痪在床。 “起初是三伯父帮忙照顾(父亲),三年前三伯父去世,就转由大伯父关照。后来,大伯父和大伯母去福安城关的儿子家了,父亲就没人照顾了。”王琳芳说,那时她在离家很远的福安二中上学,经常请假回家照料父亲。 有一次,王松生病情加重不得不送医院,但由于医疗费用承受不起,一见好转就立即出院。坐车返回村庄时,村里找不到一个青壮劳力帮忙,体重只有90来斤、身高仅152厘米的王琳芳,毅然背起110多斤重的父亲,走了四五百米的山路,从村口到家里。 “那天,我没有吃早餐,加上会晕车,背着爸爸,真是累惨了。”王琳芳记忆犹新。 那时,大概每隔一个月时间,王松生的双脚掌肿胀至一定程度,会开裂流脓。“流出来的脓,就像牙膏一样。”王松生说,他的父亲就有这个病,父亲去世前几年,也是瘫痪在床上,好在有儿女们轮流侍候。“我只有一个女儿,真是太拖累她了。”王松生噙着泪水说。 2011年9月,到黎明职业大学报到后,王琳芳就计划在学校附近租房,要把父亲接到泉州来。“房东一听说租来照顾瘫痪病人,他们都不愿意把房子租给我。”王琳芳无奈之下向老师提出休学的请求,经老师一再劝说才作罢。 虽只身在泉州,王琳芳的心一直牵挂着家乡患病的父亲,一旦有不好的消息,就立即向老师请假,挤公交、坐动车、乘班车,火急火燎地赶回老家福安照料父亲。“我生怕失去爸爸,因为有爸爸在,家就在……”说到这,王琳芳的眼眶湿润了。 2013年的暑假,王琳芳一直陪伴在父亲的身边。开学的日子逼近了,眼看父亲的病情没有好转,她再次萌生休学念头。老师和同学得知这一情况,纷纷劝她“只剩不到一年就可以毕业了,中途放弃太可惜。” 为了兼顾学业和照料父亲,王琳芳毅然决定把父亲从福安接到泉州。2013年9月,在同学们的帮助下,父女俩坐上了从福安开往泉州的大巴车。父亲因为行动不便,动身之前不吃不喝,王琳芳心里很明白,父亲不吃不喝是怕中途要上洗手间自己不方便,又累着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