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宁德文明网 > 文明播报 > 正文
宁德:“滴水穿石”推进城乡建设 颜值品味两全其“美”
2019-10-23 15:43:19  来源:人民网  责任编辑:叶伏国  

走进寿宁县凤阳镇官田村,村中心的荷花池红莲绽放,村民施树芳祖孙二人正在池边漫步,而他们身后,是修葺一新的村小学和刚刚绘制完毕的“人民墙绘”,远处是千亩葡萄产业园,自然风景加上人文气息,一派夏日风光尽显乡村建设的美好;

图为寿宁县凤阳镇官田村,村民施树芳祖孙二人正在荷花池边漫步。何家进摄

走进蕉城区六都村村郊,9月27日刚刚建成通车的宁古高速公路六都枢纽互通式立交,飞跃南北,像一条巨龙盘踞在宁德大地,连接起主城区和刚刚建成投产、年产规模达30万辆的上汽集团乘用车宁德基地;

走进霞浦县牙城镇溪坪溪畔,清水潺潺,丝毫看不出这是经过三格式化粪池特殊处理的农村厕所出水,整个村一改往日的脏、乱、臭的形象,“华丽转身”成为现代化商贸小镇。

这些都是福建省宁德市的城乡建设的缩影。70年风雨征程,如今的新宁德,在城乡建设方面如何塑造“宁德经验”?

宜居宜业宜游:一座新兴港口城市的加速崛起

城市道路945.85公里,城市绿化覆盖面积达到4875公顷,住建部将宁德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

锂电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不锈钢新材料、铜材料四大主导产业群,搭建起了宁德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新征程的“四梁八柱”,2019上半年宁德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达14.8%,工业税收增长56.1%。

1个世界地质公园、2个5A级景区、2个4A级景区、22个3A级景区……还有“国际滩涂摄影基地”等众多荣誉的加持,造就了宁德年累计接待游客3252.91万人次的生态旅游规模;

60个沿海港口生产性泊位,10个万吨级以上码头,3289.83万吨的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直观反映了宁德港口建设的巨大成就。汽笛声声,一艘艘万吨巨轮在宁德港口泊入与驶出,连接起宁德与世界各地,绘就“一带一路”海上航线的壮美画卷。

“我们在发展城乡建设时,就要做到‘两个坚持’,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坚持沿海与山区联动。”宁德市副市长吴允明在接受采访时说。

“旧貌换新颜”:城乡风貌改变的“宁德经验”

站在宁德城区街头,放眼望去,山水交融,整个城区郁郁葱葱,城在山中,山在林中。“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宁德市住建局党组书记吴光华这样概括宁德市城风貌的“旧貌换新颜”。

56.7%,这是截至2018年宁德市人口的城镇化水平。近年来,宁德市城市面积迅速拓展,大力实施“东扩面海、北展南移”的战略,推进城市向“临海、环海、跨海”发展,城区面积已达119.91平方公里。

城市拓展的首要问题是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城市功能的提升,在这方面,宁德可谓“先走一步”。人均14.43平方米的道路面积,55.4万吨的日均供水能力,26万吨的日均污水处理能力以及2012吨的日均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让宁德的城乡风貌改变走上了“快车道”。

城乡发展的核心在于统筹城乡的一体化。“千村整治、百村示范”,这是宁德提出的魅力乡村建设战略,30条美丽乡村景观带在宁德区域涌现,同时5镇14村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6镇28村成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民村,让乡村振兴更具“历史厚重感”。

“一张蓝图绘到底”:高颜值的城区建设

“四年多没到蕉城,城区面貌变化真是太大了。”踏出车门,浙江商人张玉明感叹道。

“上有绿树遮天,下有绿茵铺地,中间繁花似锦。”如今的蕉城,恰似亭亭玉立的美女。塔山路、南北路、天湖路等处处掩映着浓浓绿意的城市绿道,是它的骨;东湖、南漈公园、塔山公园等五大公园,是它的肌肤和妆容;而摇曳着城市风情的市政设施,是它百变的身姿。

图为宁德市蕉城区万达商圈。杨慈监摄

蕉城区人民政府副区长陈良生说,蕉城区中心城区园林绿化从没有一处公园,没有一处绿地,甚至没有一棵行道树起步,秉承“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立足科学规划、打造“绿网”、强化管护,推动园林绿化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慢到快,从“见缝插绿”到“规划建绿”,从形式单一到层次丰富,全面提升城区园林绿化品质。

一张蓝图绘到底。如今,蕉城区建成区森林覆盖率达27.94%,绿地率38.5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6.21平方米,先后荣获国家级园林城市和省级森林城市称号。

“天堑变通途”:打通城乡交通的“最后一公里”

8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给福建省寿宁县下党乡的乡亲们回信。习近平表示,“车岭车上天,九岭爬九年”。当年“三进下党”的场景,我至今还历历在目。经过30年的不懈奋斗,下党天堑变通途、旧貌换新颜,乡亲们有了越来越多的幸福感、获得感,这生动印证了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道理。

今昔对比,更显建设之伟大力量。

如今的宁德,公路总里程已经达到12096公里,已经实现“县县通高速、乡镇通公里、村村通客车”,从宁德市区乘车出发到寿宁县下党乡,不过2个多小时。“早上在村里吃个早餐,中午到市里看望亲朋好友”,已经成为下党乡乡亲们的生活日常。

图为福宁高速宁德段。宁德市交通局供图

在古田县吉巷乡村民家门口,“村村通”客车项目的“一键叫车”的装置让日常出行有了保障,现在的宁德,随着“村村通”新能源汽车的投运,标志着宁德全市2137个建制村100%通营客运车。“只要按下按键,就会有五座的小型车辆来接送村民、运送小件货物,乘车费用不超过5元,包车费用不超过20元,真正打通了城乡交通的最后一公里。”宁德市交通局局长林青这样介绍说。

“厕所革命”:小角落中的大革命

宁德霞浦县,总共分布着293个行政村。

就在三年前,这293个行政村的村民家中,绝大多数没有抽水马桶,农村厕所污水往往流到溪流和农田中,造成极大的污染。

“小康不小康,厕所算一桩”。2016年5月,宁德市率先在全省开展农村厕所改造试点工作,以屏南、周宁、寿宁、福安、福鼎等5个县(市)16个村为改厕治污试点,采取“市级财政奖励一点、县乡财政投入一点、村民自发筹集一点”的全省首创方式,开展农村旱厕改水冲式卫生厕所改造,同步完成村庄污水处理工作,一场声势浩大的“厕所革命”由此展开。

如今走在屏南县,初秋的屏南广袤农村,但见村道通畅、河水清澈,家家户户都用上了干净卫生的新厕所。“小厕所反映的是大民生!”屏南县人民政府副县长郑维禄说。

改的是厕所,变的是观念。如今,在屏南,改水改厕改出了农村新生活,树立了文明新风尚。“大家卫生意识都提高了,垃圾也不乱丢,村里环境好了很多。”龙潭村村民感慨地说。

同样的情景也在霞浦县牙城镇溪坪溪上演,生活污水经过三格式化粪池四道处理工序,排出的“污水”已经不见任何的浑浊,也闻不到任何的异味。“在村里也享受到城里的生活质量,很开心很幸福!”牙城镇村民周学倍这样兴奋地说。

“美丽乡村”:绿色发展正当时

村道、巷道洁净如新,房前屋后绿树环绕……走进周宁县李墩镇东山村,仿若置身世外桃源。

路过村民叶秋莲家,门口摆放着两个不同颜色的垃圾桶,桶上分别写着“湿垃圾”“干垃圾”。“果皮餐余等放进湿垃圾桶,废纸塑料等放进干垃圾桶,分好后有保洁员上门定时收集。”叶秋莲说。

2018年底,周宁县率先在全市开展农村垃圾“干湿”分类试点工作。每天14时后,东山村保洁员叶佛珍便骑着车上门收集干湿垃圾,同时给村民评分,按月评比给予表扬奖励。

泗桥乡坂坑村,原先三个“垃圾堆”占据村里中心位置,臭气熏天,人居环境受到极大影响。

“垃圾分类,党员同志要站在前面,走在前列!”借助美丽乡村建设的有利契机,坂坑村党支部组织党员干部、村民代表清理陈年垃圾,将原来村内的三个“垃圾堆”变身休闲广场、休憩亭、公厕等;同时实行卫生网格化管理,将全村划分为4个片区,每个片区由3至5名党员负责,每名党员包干监督联系5至8户,每月一评比,年底大评比,极大地激发了村民参与保洁的热情。

如今的坂坑村,已经蜕变成为魅力十足的“美丽乡村”,还被评为“省级卫生文明村”。

周宁县人民政府副县长何晓建介绍,周宁县不断完善“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生活垃圾城乡一体化处理体系,建立县、乡镇、村庄和个人共担的分级承担模式,建成生活垃圾无害化填埋场,基本实现所有乡镇和90%以上行政村的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

留得住“文化魂”:古村落焕发新活力

走进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历史名茶“坦洋工夫”的发祥地坦洋村,茶香飘溢、茶韵悠然。近年来,福安市投资上千万元修缮古民居、古茶行、古炮楼、古廊桥,新建了“坦洋工夫”历史文化主题公园、横楼民俗文化茶博馆等。徜徉在美轮美奂的古村落,沐浴在丰厚的历史积淀与现代工艺现代元素完美结合的氛围中,历史名村正焕发出新的耀人光彩。

福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施晓铃说,福安把传统村落保护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来抓,突出“留旧”“留文”“留魂”,坚持保护和利用并举,加大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力度,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和村财收入,进一步激发传统村落活力。

“我们依托古堡外围千亩农田和廉溪,发展生态观光农业,每年接待游客近80万人次,2018年村财收入91.33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600元。”廉村党支部负责人兴奋地说。

图为屏南古村落。

无独有偶,屏南县依托古村落群资源,以改革思维发展文创产业,用艺术唤醒乡土,用文化赋能乡村,走出了一条“党委政府艺术家 农民 古村 互联网”的文创助推乡村振兴新路。2018年,屏南全县乡村旅游人数超过3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43.54亿元。

如今的新宁德,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顽强拼搏、克难奋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宁德扶贫模式也被应用在宁德城乡建设上,唱响了“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奋斗赞歌。

更多>主题活动
主办单位:中共宁德市委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宁德文明网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东南网
闽ICP备11000563号-1